排序(四)堆排序
排序(四)堆排序
一、什么是堆
堆是一种非线性结构,(本篇随笔主要分析堆的数组实现)可以把堆看作一个数组,也可以被看作一个完全二叉树,通俗来讲
堆其实就是利用完全二叉树的结构来维护的一维数组
按照堆的特点可以把堆分为大顶堆和小顶堆
大顶堆:每个结点的值都大于或等于其左右孩子结点的值
小顶堆:每个结点的值都小于或等于其左右孩子结点的值
(堆的这种特性非常的有用,堆常常被当做优先队列使用,因为可以快速的访问到“最重要”的元素)
二、堆的特点(数组实现)
我们用简单的公式来描述一下堆的定义就是:
大顶堆:arr[i] >= arr[2i+1] && arr[i] >= arr[2i+2]
小顶堆:arr[i] <= arr[2i+1] && arr[i] <= arr[2i+2]
三、堆和普通树的区别
内存占用:
普通树占用的内存空间比它们存储的数据要多。你必须为节点对象以及左/右子节点指针分配额外的内存。堆仅仅使用数组,且不使用指针
(可以使用普通树来模拟堆,但空间浪费比较大,不太建议这么做)
平衡:
二叉搜索树必须是“平衡”的情况下,其大部分操作的复杂度才能达到O(nlog2n)。你可以按任意顺序位置插入/删除数据,或者使用 AVL 树或者红黑树,但是在堆中实际上不需要整棵树都是有序的。我们只需要满足对属性即可,所以在堆中平衡不是问题。因为堆中数据的组织方式可以保证O(nlog2n) 的性能
搜索:
在二叉树中搜索会很快,但是在堆中搜索会很慢。在堆中搜索不是第一优先级,因为使用堆的目的是将最大(或者最小)的节点放在最前面,从而快速的进行相关插入、删除操作
四、堆排序的过程
先了解下堆排序的基本思想:
将待排序序列构造成一个大顶堆,此时,整个序列的最大值就是堆顶的根节点。将其与末尾元素进行交换,此时末尾就为最大值。然后将剩余n-1个元素重新构造成一个堆,这样会得到n个元素的次小值,
如此反复执行,便能得到一个有序序列了,建立最大堆时是从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开始从下往上调整的(这句话可能不好太理解),因为我们希望的是将最大(最小)的值放到根节点,从下往上调整可以使上方的节点能够和最下面的节点比较 .
五、代码
1 | /** |